中药材石龙刍根是灯心草科植物野灯心草Juncus setchuensis Buchen.的根茎及根。分布于长江中、下游及陕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清药性发热利湿,凉血止血之功效。本药材常用淋浊,心烦失眠,鹤膝风,目赤肿痛,齿痛,鼻衄,便血,崩漏,白带。
根茎及根。
味甘、比较涩嘴,性是稍微有点寒性的药材。
归脾、心、肝经。
清药性发热利湿,凉血止血。
本药材常用淋浊,心烦失眠,鹤膝风,目赤肿痛,齿痛,鼻衄,便血,崩漏,白带。
1、治尿路感染,肾炎水肿:(野灯心草)根丛60g,马鞭草15g,小蓟30g。煎水后服用。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
2、治失眠,神经衰弱:(拟灯心草)根丛60g,麦冬15g。水煎冲白糖服。
3、治赤眼肿痛:(拟灯心草)根丛、谷精草各30g。煎水后服用。(23方出自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4、治齿牙疼痛,动摇欲落:野席草根煎汤代茶服。《纲目》引《仁惠方》
5、治妇人红崩下血,散经连绵,日久不止:秧草根二钱,管仲一钱。水煨,点水酒服。《滇南本草》
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,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,每天用量在,9-15g,大剂量可用至30-60g。
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茎部,清洗干净,晾晒成干品。
野灯心草又名:拟灯心草。多年生草本,高2565厘米;根状茎短而横走,具黄褐色稍粗的须根。茎丛生,直立,圆柱形,有较深而明显的纵沟,直径1-1.5毫米,茎内充满白色髓心。叶全部为低出叶,呈鞘状或鳞片状,包围在茎的基部,长19.5厘米,基部红褐色至棕褐色;叶片退化为刺芒状。聚伞花序假侧生;花多朵排列紧密或疏散;总苞片生于顶端,圆柱形,似茎的延伸,长5-15厘米,顶端尖锐;小苞片2枚,三角状卵形,膜质,长1-1.2毫米,宽约0.9毫米;花淡绿色;花被片卵状披针形,长2-3毫米,宽约0.9毫米,顶端锐尖,边缘宽膜质,内轮与外轮者等长;雄蕊3枚,比花被片稍短;花药长圆形,黄色,长约0.8毫米,比花丝短;子房1室(三隔膜发育不完全),侧膜胎座呈半月形;花柱极短;柱头3分叉,长约0.8毫米。蒴果通常卵形,比花被片长,顶端钝,成熟时黄褐色至棕褐色。种子斜倒卵形,长0.5至0.7毫米,棕褐色。花期5-7月,果期6-9月。
生于山沟、道旁的浅水处。分布于长江中、下游及陕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《滇南本草》记载:“凉血止血。治大肠下血,妇人红崩白带,散经连绵。利小便。治五淋白浊。消血肿。”
编辑:浅山藏
上一篇:石鲫
下一篇:石鮅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