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扫把中药材,为毛茛科植物盾叶唐松草Thalictrum ichangense Lecoy.ex Oliv.的全草或根。分布于辽宁、陕西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具有清药性发热解毒,燥湿之功效。常本药材常用湿药性发热黄疸,湿药性发热痢疾,小儿惊风,目赤肿痛,丹毒游风,鹅口疮,跌打损伤。
全草或根。
味味道较苦,性寒性较大。
归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清药性发热解毒,燥湿。
湿药性发热黄疸,湿药性发热痢疾,小儿惊风,目赤肿痛,丹毒游风,鹅口疮,跌打损伤。
1、治小儿角弓反张:岩扫把把药磨成粉末,再用水冲后服用,每次1.5-1.8g,开水冲服。《贵州草药》
2、治风药性发热型荨麻疹:岩扫把全草或根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即可,煎成汤药后洗于患处即可患处。《湖南药物志》
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,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,每天用量在,10-15g;或把药磨成粉末,再用水冲后服用,1.5-2g。如果只是外用的,取适量本品,煎成汤药后洗于患处即可患处。
虚寒性较大的人群需要谨慎使用本味药材,最好先咨询熟悉的中医后再行食用。
秋季采根和全草,分别晾晒成干品。
盾叶唐松草,又名宜昌唐松草、盾叶白蓬草。植株全部是没有毛的。根状茎斜,密生须根;须根有纺锤形小块根。茎高1432厘米,不分枝或上部分枝。基生叶长82-5厘米,有长柄,为一至三回三出复叶;叶片长414厘米;小叶草质,顶生小叶卵形、宽卵形、宽椭圆形或近圆形,长24厘米,宽1.5-4厘米,顶端微钝至圆形,基部圆形或近截形,三浅裂,边缘有疏齿,两面脉平,小叶柄盾状着生,长1.5-2.5厘米;叶柄长5-12厘米。茎生叶13个,渐变小。复单歧聚伞花序有稀疏分枝;花梗丝形,长0.32厘米;萼片白色,卵形,长约3毫米,早落;雄蕊长4-6毫米,花药椭圆形,长约0.6毫米,花丝上部倒披针形,比花药宽,下部丝形;心皮5-12,有细子房柄,柱头近球形,无柄。瘦果近镰刀形,长约4.5毫米,有约8条细纵肋,柄长约1.5毫米。
生于海拔600-1800米的山地。分布于辽宁、陕西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须根细如发丝,长5-10厘米,直径0.3-0.5毫米;表面棕褐色;质脆,易折断;味微比较涩嘴。茎紫褐色,有细皱纹。羽状复叶,多皱缩,展平后小叶片宽椭圆形至近圆,盾状着生;叶面绿色,叶背暗红或淡绿色。花序梗细长,无花瓣。气微,味微味道较苦。
抗癌作用。
1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记载:“全草,散寒性较大除风,去目雾,消浮肿。治耳聋,身发黄。亦作健胃驱蛔药。”
2、《贵州草药》记载:“根,清药性发热解毒,驱风,解痉。”
该物种蕴藏量较小,应加以保护。
编辑:不能长久就别让我拥有
上一篇:岗松根
下一篇:山萝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