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榆蘑中药材,为白蘑科真菌榆干侧耳Pleurotus ulmarius (Bull. ex Fr.) Quél.、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 (Paul. ex Pers.) Roll.、灰白侧耳Pleurotus spodolencus Fr.的子实体。榆干侧耳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青海等地;白黄侧耳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河北、陕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四川等地;灰白侧耳分布于吉林、云南等地。具有滋补强壮,止痢之功效。常本药材常用虚弱萎症,痢疾,肺气肿。
子实体。
味甘,属于性味平和的一味中药材。
归脾、大肠经。
滋补强壮,止痢。
本药材常用虚弱萎症,痢疾,肺气肿。
1、治虚弱萎症:大榆蘑15g,泡酒后适量饮用服。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
2、治痢疾:榆蘑30g,焙干,研细末,日服2次。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,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,每天用量在,3-9g;或泡酒后适量饮用;或把药磨成粉末,再用水冲后服用。
大榆蘑采集加工
夏、秋季采收子实体,除去杂质,晾晒成干品。
大榆蘑炮制方法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剪成小块。
大榆蘑榆干侧耳
又名榆干离褶伞。菌盖肉质,宽1115厘米。半球形,渐平展,盖面平滑,初期白色,后中央为佛手黄色或带褐色,往往有网状龟裂;盖缘波状。菌肉厚,白色。菌褶弯生,宽,疏,白色至淡土黄色。菌柄偏生,长4-10厘米,粗12厘米,同粗或基部膨大,白色稍带淡黄色,密生软毛,中实,常弯曲。孢子印白色。孢子球形或近球形,无色,光滑,直径56μm。
大榆蘑白黄侧耳
又名美味北风菌。菌盖直径5-12厘米。凸出型,幼小时边缘内卷,老熟时或多或少下凹;表面平滑,向边缘处增厚且渐狭成一短菌柄;菌盖常十分不整齐且边缘呈波状,以老熟时最为明显;十分坚固,颜色变化较大,白色、微黄色、灰色至淡褐色。菌肉白色。菌褶白色,宽,延生。菌柄偏生或侧生,长短不一。孢子印玫瑰紫色;孢子长椭圆形,无色,光滑,(714)μm×(45)μm。
大榆蘑灰白侧耳
又名长柄侧耳、灰冻菌。菌盖宽3-7.5厘米。圆形,后渐展开;盖面光滑,白色,中部微凹,淡黄色,干后黄褐色。菌肉厚,白色,味柔和。菌褶延生,密至稍稀,幅稍宽,白色。菌柄偏生至近侧生,长4-11厘米,粗0.8-1.8厘米,圆柱形,中实,白色,孢子印白色;孢子圆柱形,光滑,无色,(78.5)μm×4μm。
大榆蘑榆干侧耳
生于榆树及其他阔叶树树干上。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青海等地。
大榆蘑白黄侧耳
生于阔叶树腐木上。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河北、山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
大榆蘑灰白侧耳
丛生于阔叶树腐木上。分布于吉林、云南等地。
大榆蘑药材性状
榆干侧耳
菌盖半球形或平展,直径7-15厘米,中部橙黄色,边缘波状,浅黄色,表面光滑,有时龟裂;肉质。菌肉厚,白色。菌褶宽,较稀,白色或类白色。菌柄偏生,常弯曲,长49厘米,直径约2厘米,白色或淡黄色,表面密生绒毛,中实。气微,味淡。
白黄侧耳菌盖扁半球形、扇形或漏斗形,直径412厘米,白色、淡黄色或淡褐色,边缘波状,常开裂。菌肉薄,类白色。菌褶宽,类白色,有脉络相连,在菌柄上形成隆纹。菌柄偏生或侧生,长2-10厘米,直径0.5-1.5厘米,类白色。光滑或基部有绒毛。气微,味淡。
灰白侧耳
菌盖圆形,中间微凹陷,直径3-7.5厘米,黄白色或黄褐色,表面光滑。菌肉厚,白色。菌褶稍宽或稍稀,白色。菌柄偏生或近侧生,长4-11厘米,直径0.8-1.8厘米,白色,中实。气微,味淡。
大榆蘑饮片性状
本品为不规则的小块。菌盖光滑,浅黄色;菌肉厚,白色;菌柄扁柱形,实心,白色;菌褶宽,凹生,近白色;孢子无色。
1、抗菌作用;
2、抗癌;
3、营养价值:营养价值差别大,以菌盖比较,生物效价及营养指数,均以灰白侧耳最高。
1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记载:“滋补强壮。主治虚弱、萎症,痢疾。”
2、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记载:“止痢。”
3、《中国中药资源志要》记载:“本药材常用阳痿。”
编辑:疯子也有疯子旳情调
上一篇:奶浆参
下一篇:大红毛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