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膏药中药材,为菊科植物贴生鼠曲草Gnaphalium adnatum (Wall.ex DC.) Kitam.的全草或叶。分布于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及云南等地。具有清药性发热燥湿,解毒散结,止血之功效。常本药材常用湿药性发热痢疾,痈疽肿毒,瘰疬,外伤出血。
岩白菜、雾水草、白头翁、地毛香、棱干青、野水牛蒿、兔耳风、老鸦绵、大棉花草
全草或叶。
味味道较苦,性寒性较大。
归肝、大肠经。
清药性发热燥湿,解毒散结,止血。
湿药性发热痢疾,痈疽肿毒,瘰疬,外伤出血。
1、治湿药性发热痢疾:地膏药、白头翁、马尾黄连各10g,煎水后服用。《新编中草药图谱及常用配方》
2、治痈疽疮疡,外伤出血:地膏药鲜全草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即可,捣烂外敷于患处。《新编中草药图谱及常用配方》
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,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,每天用量在,9-15g。如果只是外用的,取适量本品,捣烂药材敷于患处。
一般当季节采收后可以新鲜使用的一味药材,也可于秋季采收晾晒成干品。
贴生鼠曲草,又名宽叶鼠曲草、贴生香青。一年生草本,高60-100厘米。茎直立,粗壮,基部木质,上部分枝,密被白色厚绵毛。基生叶花期时枯萎;茎生叶互生,叶片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状条形,长4-8厘米,宽72-5毫米,先端具小尖,基部狭窄,抱茎,全缘,叶脉3条,两面被密绒毛,杂有密糠秕状短毛,上部叶渐小,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。头状花序多数,在茎和枝端排成球状紧密的复伞房状,直径57毫米;总苞球状,长约6毫米,宽5-6毫米;总苞片56层,白色或淡黄白色,干膜质,外层苞片短,宽卵形,先端钝,密被绒毛,内层长圆形或窄长圆形,先端稍尖;花黄色,外围有多数雌花,中央有47个两性花;雌花花冠丝状,有3-4个小齿,两性花筒状,5齿裂。瘦果长圆形,有乳头状突起;冠毛1列。花期8-10月。
生于林边、山坡草地或灌丛中。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中国台湾省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及云南等地。
需要干的环境保存,密封好防止受潮茎枝圆柱形,直径48毫米,具纵条纹,密被白色绵毛,灰绿色。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类白色,中空。叶片卷曲,皱缩,平展的完整者为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装长圆形,长49厘米,宽12.5厘米,先端具短尖头,基部渐狭,全缘,两面密被白色绵毛,主脉两面凸起,灰绿色。头状花序小,于枝端排成密集球状或伞房状。总苞近球形,直径5-6毫米,总苞片干膜质,淡黄色。雌花和两性花小。偶见圆柱形种子。气微,味味道较苦。以枝叶多、色灰绿者为佳。
1、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记载:“清药性发热解毒,燥湿。治湿药性发热痢疾,瘰疬等症。”
2、《福建药物志》记载:“消炎,散肿,止血。治痈,刀伤出血。”
编辑:现在不努力未来不给力
上一篇:地瓜根
下一篇:土大黄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