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牯牛中药材,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Hagenomyia micans(Maclchlan)的幼虫。分布于华南及中国台湾省、四川等地。具有通淋,截疟,软坚消症,拔毒去腐之功效。常本药材常用砂淋,疟疾,疟母,腹腔症块,瘰疬结核,阴疽久溃不敛。
砂挼子、倒行狗子、睡虫、沙谷牛、沙牛、蚁狮、金沙牛、地拱、沙猫
幼虫。
味辛、咸,属于性味平和的一味中药材,有毒。
归肝经。
通淋,截疟,软坚消症,拔毒去腐。
砂淋,疟疾,疟母,腹腔症块,瘰疬结核,阴疽久溃不敛。
治瘰疬破烂:沙谷牛合硼砂、冰片少许,捶烂敷于患处疮,用膏药盖之。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内服:把药磨成粉末,再用水冲后服用,1.55g(或3-10只)。如果只是外用的,取适量本品,捣烂药材敷于患处或把药磨成粉末,再用水冲后服用撒。
春、秋季捕捉,当季节采收后可以新鲜使用的一味药材,或用沸水烫死,晾晒成干品或烘干。
体长32毫米,翅展73毫米。身体瘦长,似蜻蜓。头宽于前胸,两复眼褐色,头黑色,口器黄色,触角棒状黑色,柄节黄色。前胸黄色,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,前胸有黄色长毛。中、后胸黑色,明显大于前胸。足黄色,并有黄色长毛,翅透明,有淡彩色的反光,翅膜质柔弱。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,翅脉黄色。腹部暗褐色。幼虫形似蜘蛛,体长618毫米,土黄色至污白色,有黑褐色花纹,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,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,无翅,胸足3对,腹部较大。
成虫生活于草丛中,多于黄昏时飞行,幼虫居于需要干的环境保存,密封好防止受潮砂地土中,营漏斗状穴,潜伏穴底,待小昆虫堕入,即捕食。分布于华南及中国台湾省、四川等地。
虫体呈土黄色及污褐色,多为半透明的躯壳,内脏部分极少,体上有黑褐色的花纹。
治疗肾结石。
1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记载:“治瘰疬,初起消散,破烂拔毒埋口。”
2、《本草求原》记载:“通窍利水。治淋,炒研同白糖汤下。”
3、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记载:“退疮管。”
4、《四川中药志》1960年版:“治症块,疟母,大小便秘结不通,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。”
在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四川等地用中华东蚁蛉入药,其功效与应用与黄足蚁蛉相一致。
编辑:此情永不逾べ
上一篇:土细辛
下一篇:土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