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仙桃中药材,为紫草科植物梓木草Lithospermum zollingeri DC.的果实。分布于华北、华中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江苏、霍山县、大别山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中国台湾省、四川、贵州、西藏等地。具有温中散寒性较大,行气活血,消肿止痛之功效。常本药材常用胃脘冷痛作胀,泛吐酸水,跌打肿痛,骨折。
果实。
味甘、辛,性温。
归脾、胃经。
温中散寒性较大,行气活血,消肿止痛。
胃脘冷痛作胀,泛吐酸水,跌打肿痛,骨折。
1、治胃寒性较大反酸:地仙桃1-1.5g。研粉,生姜煎水冲服。《陕西中草药》
2、治呕血:地仙桃3g,芋儿七3g。共嚼食。《陕西中草药》
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,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,每天用量在,3-6g;或把药磨成粉末,再用水冲后服用。如果只是外用的,取适量本品,捣烂药材敷于患处。
7-9月果熟时采收,晾晒成干品。
梓木草,又名琉璃草、小紫草、墨飞、猫舌头草。多年生匍匐草本。根数条,粗线形,外皮黑褐色。茎基部常平卧,匍匐,茎长达30厘米;新枝自老枝叶腋长出,直立,全株被开展的糙伏毛。基生叶有短柄;叶片倒披针形或匙形,长3-6厘米,宽8-18厘米,茎生叶近无柄,倒披针形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较狭,全缘,两面均被白色糙伏毛,下面较密。花单生于新枝上部的叶腋,或有数朵花形成稀疏的花序;苞片叶状,披针形;花萼长6.5毫米,5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两面被硬毛;花冠蓝色,稀蓝紫色或白色,长1.5-2厘米,5裂,裂片倒卵形,近等大,外面稍有毛,喉部有5条向简部延伸的纵褶,呈龙骨状凸起,与花冠裂片对生;雄蕊5,内藏,着生在花冠简中部以下;子房4深裂,花柱1,线形,直立,柱头头状。小坚果4,斜卵圆形,乳白色,平滑,长2.5-3毫米,腹面中线凹陷成纵沟,包在宿萼中。花期4月、5月,果期6-8月。
生于丘陵山地、林下路边草丛中。分布于华北、华中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江苏、霍山县、大别山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中国台湾省、四川、贵州、西藏等地。
果实椭圆形或斜卵球形,长33.5毫米,腹面中线凹陷成纵沟。表面乳白色,光滑润泽。质坚硬,破碎后可见种子,种皮与果壳愈合,棕黑色,种仁灰白色而稍黄。富油脂。
抑菌作用。
临床本药材常用治疗胃痛吐酸、胀满、跌打损伤和骨折等。
《陕西中草药》记载:“温中健胃,消肿止痛,止血。主治胃胀反酸,胃寒性较大疼,吐血,跌打损伤,骨折。”
地仙桃茎(去叶)、根:功效类似果实。
编辑:猫儿少女
上一篇:地毡草
下一篇:土瓜狼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