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天竹梗中药材,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.的茎枝。南天竹梗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霍山县、大别山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具有清湿药性发热,降逆气之功效。常本药材常用湿药性发热黄疸,泻痢,药性发热淋、目赤肿痛,咳嗽,膈食。
茎枝。
味味道较苦,性寒性较大。
归肺经。
清湿药性发热,降逆气。
本药材常用湿药性发热黄疸,泻痢,药性发热淋、目赤肿痛,咳嗽,膈食。
1、治小儿睡觉磨牙:南天竹茎叶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即可,煎水后服用。《青岛中草药手册》
2、治膈食:南天竹鲜茎、鲜桔梗各30g,活鲫鱼1条。水煎,吃鱼和汤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,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,每天用量在,10-15g。
全年可采,除去杂质及叶,清洗干净,切段,晾晒成干品。
南天竹又名南天烛、蓝田竹、杨桐、阑天竹、大椿、猫儿伞、小铁树、老鼠刺、珍珠盖凉伞。常绿灌木,高约2m。茎直立,圆柱形,丛生,分枝少,幼嫩部分常为红色。叶互生,革质有光泽;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;叶通常为三回羽状复叶,长20-50厘米,小叶35片,小叶片椭圆状披针形,长37厘米,宽1-1.2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深绿色,冬季常变为红色。花成大型圆锥花序,长132-5厘米,花直径约6毫米,萼片多数,每轮3片,内两轮呈白色花瓣状;雄蕊6,离生,花药纵裂;子房1室,有2个胚珠,花柱短。浆果球形,熟时红色或有时黄色,直径6-7毫米,内含种子2颗,种子扁圆形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生长于疏林及灌木丛中,多栽培于庭院。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霍山县、大别山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1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记载:“镇咳止喘,兴奋强壮。”
2、《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》记载:“治目赤疼痛:南天竹梗五钱,路边荆、马兰、冬桑叶各三钱,煎水后服用。”
编辑:橘唇·Honey
上一篇:双股箭
下一篇:单面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