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加皮中药材,为五加科植物白簕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(L.) Merr.的根或根皮。分布于中南至西南各地。具有清药性发热解毒,祛风利湿,活血舒筋之功效。常本药材常用感冒发药性发热,咽痛,头痛,咳嗽胸痛,胃脘疼痛,泄泻,痢疾,胁痛,黄疸,石淋,带下,风湿痹痛,腰腿酸痛,筋骨拘挛麻木,跌打骨折,痄腮,乳痈,疮疡肿毒,蛇虫咬伤。
白竻根、刺三甲、风党竻、味道较苦粉竻、刺三加、味道较苦刺头、三甲皮、鸡脚菜、刺五爪、三叶五加、香藤刺、三五加、鹅掌竻。
根或根皮。
味味道较苦、辛,性凉。
归脾,肝经。
清药性发热解毒,祛风利湿,活血舒筋。
本药材常用感冒发药性发热,咽痛,头痛,咳嗽胸痛,胃脘疼痛,泄泻,痢疾,胁痛,黄疸,石淋,带下,风湿痹痛,腰腿酸痛,筋骨拘挛麻木,跌打骨折,痄腮,乳痈,疮疡肿毒,蛇虫咬伤。
1、治感冒发烧:三加皮根15-60g。煎水后服用。《广西本草选编》
2、治咳嗽痰中带血:刺三加根12g,九重根(土百部)、果上叶、割鸡尾、白及各9g。煎水服。
3、治咳嗽及哮喘:刺三加根15g,倒生根15g,葵花杵心15g。煎水服。(23方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4、治麻疹合并肺炎:白簕根、青桐木、麦冬、桑白皮各6g,葛根9g。煎水后服用。《梧州地区中草药》
5、治风湿关节痛:(白簕花)根30-60g。酌加酒水各半炖服。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6、治小儿麻痹证初期:鲜(白簕花)根120g,薏苡仁、赤小豆各60g。煎水后服用。
7、治喉炎:干白簕根30-60g。煎服。《粤北草药》
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药材,食用方法为煎药去渣喝药汁,每天用量在,15-30g,大剂量可用至60g;或也可以用本品把握好用量以后用来泡酒喝。如果只是外用的,取适量本品,将药材磨成粉末状,加水调成糊状,涂抹与患处,捣烂药材敷于患处或煎煮后洗于患处或身体即可。
孕妇慎服用。
9月至10月间挖取,当季节采收后可以新鲜使用的一味药材,或趁鲜时剥取根皮,晾晒成干品。
采集,清洗干净,晾晒成干品。
白簕又名三加、白簕花、簕钩菜。攀援状灌木,高17m。枝细弱铺散,老枝灰白色,新枝棕黄色,疏生向下的针刺,刺先端钩曲,基部扁平。叶互生,有3小叶,稀45;叶柄长2-6厘米,有刺或无刺;小叶柄长28毫米;叶片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,稀倒卵形,中央一片最大,长4-10厘米,宽36.5厘米,先端尖或短渐尖,基部楔形,上面脉上疏生刚毛,下面是没有毛的,边缘有细锯齿或疏钝齿,侧脉56对。伞形花序3-10,稀多至20个组成顶生的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,直径1.5-3.5厘米;总花梗长2-7毫米,是没有毛的;萼筒边缘有5小齿;花黄绿色,花瓣5,三角状卵形,长约2毫米,开花时反曲;雄蕊5,花丝长约3毫米;子房2室,花柱2,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。核果浆果状,扁球形,直径约5毫米,成熟时黑色。花期8-11月,果期9-12月。
生于海拔32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、林缘或灌丛中。分布于中南至西南各地。
根皮呈不规则筒状或片状,长27.5厘米,厚0.5-1.5毫米。外表面灰红棕色,有纵皱纹,皮孔类圆形或略横向延长;内表面灰褐色,有细纵纹。体轻质脆,折断面不平坦。气微香,味微味道较苦、辛而比较涩嘴。
1、抗疲劳作用;
2、抗癌作用;
3、抗衰老作用;
4、抗菌消炎作用;
5、免疫增强作用。
1、《本草求原》记载:“根,止药性发热咳。”
2、《天宝本草》记载:“散寒性较大清火,治脚膝疼痛,横行骨节并麻木,偏正头风。”
3、《分类草药性》记载:“治跌打损伤,白带,筋骨痛,风湿麻木。”
4、《岭南采药录》记载:“撞红症,以之煎服;亦治跌打伤,去瘀生新。”
5、《湖南药物志》记载:“退药性发热去风,舒筋活血。”
6、《贵州草药》记载:“理气,平喘,止咳。”
7、《中国台湾省药用植物志》记载:“主治胃炎疼痛。”
作三加皮共同入药者尚有:
刚毛白簕Acanthopanax trifoliatus(L.) Merr. var. setosusLi,又名:毛三叶五加《中国台湾省药用植物志》,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中国台湾省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和云南等地。
康定五加Acantuopanax lasiogyne Harms,又名:三加皮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,箭炉五加《植物分类学报增刊》,分布于四川西部,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部。
编辑:篱下浅笙歌
上一篇:三白草根
下一篇:三蕊草